执行是申请人向法院申请保护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,法院采取强制措施,保障申请人权益实现的阶段。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,对于维护司法权威、实现司法为民、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目前执行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。这种情况的发生,既有公民法律意识、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,也有法院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。仅从一个执行人的角度,尝试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案件的执行率,从而有效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。
一是明确指导思想。要认清执行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,兢兢业业,甘于奉献,时刻牢记人民法院为人民的宗旨;依法处理,坚决杜绝违法案件,特别是严格遵守执行期限的相关规定,确保执行效率;要采取灵活的执行方式,充分调动法理性,尽力化解当事人之间的冲突,促进主动执行和执行和解;不必要的担忧应该消除。对于一些疑难案件,如果被执行人有被动执行的能力,应果断采取适当、全面的执行措施,直至用尽执行方法,坚决维护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。应当遵循比例原则,在保护申请人利益的同时,尽量减少被执行人的损失,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。
第二,准确把握被执行人的心理。在执行过程中,如果能把握好当事人的心理,就能事半功倍。笔者愚见,当事人的心理可归结为以下几类:一是确实难以履行,我们试图说服法院解除或减轻其义务。二是存在对法律的错误理解,法院要求的义务可以拖延,也可以回避,企图最终免除法律义务或继续与申请人讨价还价,以降低履行义务的成本。
第三,认为申请人或者第三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,法院却置若罔闻,这在供热案件中非常常见。4.对判决内容不满,认为自己无罪,但不想上诉,不履行法院判决,希望在执行阶段得到执行人的支持和理解,这种心理在合同纠纷中非常普遍。5.本案其他被执行人未履行义务,处于旁观状态。这种心理一般存在于多个执行人的案件中。6.有受访者认为法院已经对他们采取了法律措施,再采取也没关系。比如,判决生效后,被判处刑事司法的人很难积极履行案件民事赔偿义务。